2024年3月18日,《人民日报》第10版报道的《甘肃检察机关推进数字化建设,汇聚社会参与合力 以公益诉讼助力长城遗址保护》一文中登载了皋兰县检察院数字检察赋能长城保护工作:

在兰州市皋兰县水阜镇老鹳村,皋兰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控制一架无人机飞越山岗,对长城烽火台进行环绕拍摄。在30多公里外的兰州市人民检察院里,几名检察官注视着“公益诉讼大数据应用平台”大屏,老鹳村烽火台的图像已经同步传输到此。半小时里,前后方通力合作,仔细查看烽火台的状况,系统同时提取材料、记录入档,一场检察监督“回头看”的审看环节顺利完成。
作为甘肃首个“公益诉讼大数据应用平台”,投运5年多来,平台采集存储数据277万多条,借助自然语言分析、语义相似度计算等技术,实现了对长城保护等内容的自动分析研判、并集。
两年多以前,“公益诉讼大数据应用平台”在某公开论坛上抓取到老鹳村烽火台的相关线索,智能研判后自动预警。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,平台结合卫星图片数据,确定了古长城遗址的大体位置与受损状态。
兰州市检察院工作人员看到后,通过平台“案源分配”功能,将线索分配到皋兰县检察院。调查发现,有村民不了解文物保护相关法规,在烽火台台体底部挖了个窑洞。由于此处地形陡峭、地势较高,平常少有人来,窑洞未被第一时间发现。案件查清后,当地检察机关向文旅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,推动当地将烽火台台体底部恢复原貌,并对村民进行了普法教育。
案件办理全程被清晰记录,并在“公益诉讼大数据应用平台”的智慧地图上标记。两年多来,检察官可以随时查看该案件办理流程,实施检察监督。“‘公益诉讼大数据应用平台’的数据大都来自最高检和最高法的民事诉讼线索、互联网公开平台以及市级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。”兰州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张磊介绍,平台辅助办案,进一步提升了检察官的执行效率。
截至目前,该平台累计筛选出包含长城保护、黄河治理等内容的公益诉讼线索3175条,发出涉及长城保护等的检察建议19份,解决具体重大问题28个,公益诉讼实现了由个案监督到类案监督的转变。